《中國中醫藥報》2025年2月26號發表了《書寫以砒霜治療白血病的傳奇》一文,文中介紹了哈爾濱醫科大學血液病專家張廷棟教授在三氧化二砷(礦物藥砒霜提取物)治療白血病方面取得了開創性貢獻,挽救了無數白血病患者的生命,我看了這篇報道后,結合我個人用礦物藥治療癌癥的臨床經驗,深感礦物藥在治療惡性腫瘤方面有著突出的療效,不僅僅是只能治療白血病和只有砒霜這一種藥,另一方面,砒霜類礦物藥有毒,許多人畏之如虎,不敢用于治療惡性腫瘤,有鑒于此,有必要對這類礦物藥在治療惡性腫瘤方面做進一步的探討,以期發現更多有效的礦物藥,爭取在治療惡性腫瘤方面有新的突破和進展。
礦物藥治療惡性腫瘤探源
在古代的中醫,與惡性腫瘤名稱相關的疾病大約有如下幾種,癥瘕,積聚,巖,瘤,疳,癰,噎膈,失榮,反胃,疽等等(以下惡性腫瘤簡稱腫瘤)。
用礦物藥治療疾病包括腫瘤,在歷史上由來已久,在距今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記載了雄黃,朱砂等21種礦物藥治療多種疾病,但使用礦物藥治療腫瘤有系統的記載當從《神農本草經》始,《五十二病方》雖然記載了21種礦物藥,但多數以外治為主,涉及腫瘤的不多,《神農本草經》記載礦物藥46種,共分為上,中,下三品,《神農本草經*序錄》言“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但下經共有10種礦物藥,與腫瘤相關的礦物藥舉例如下。
石流黃(天然硫磺礦石):味酸,溫。主治:婦人陰蝕,疽痔惡瘡。
礜石(又名毒沙,含砷的礦石):味辛,大熱,主治:寒熱,鼠瘺,蝕瘡死肌,腹中堅。
白堊(白色的高嶺石):味苦溫,主治:女子寒熱癥瘕,月閉積聚。
除了下品中記載了與腫瘤有關的礦物藥外,在上品和中品中也記載了多種與腫瘤相關的礦物藥,舉例如下。
雄黃(中品):味苦,平,寒,主治:寒熱,惡瘡,疽痔,死肌。
樸硝(上品):味苦寒,主治百病,逐六腑積聚,結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種石。
《神農本草經》所記載的礦物藥中,有的已經成為我們所熟知的治療腫瘤常用藥,如雄黃,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如礜石,白堊,扁青等,雖有記載可用于腫瘤的治療,但至今在臨床上很少應用,這種現象在以后的歷代本草著作中會經常遇到,這說明目前用于治療腫瘤的礦物藥還有很多不被我們所認知,值得我們今后深入的進行挖掘和研究。
到了漢代,中醫使用礦物藥治療疾病已經有許多記載,以張仲景為代表的醫家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傷寒雜病論》使用的礦物藥為24種,涉及方劑63首,與腫瘤相關的礦物藥有雄黃和赤硝兩種,方劑分別有升麻鱉甲湯和鱉甲煎丸兩種,其中升麻鱉甲湯條下《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脈治第三》:“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升麻鱉甲湯主之,方中有雄黃半兩,目前該方在治療白血病方面應用比較廣泛,同樣有也有很多文獻報道,本文不再羅列,以下同。
鱉甲煎丸條下《金匱要略*虐病脈證并治第四》):“病虐以月一日發,…..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該方中含有赤消(硝石,成分硝酸鉀)目前,鱉甲煎丸已開發成中成藥,里面含有硝石,在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肝癌和其它腫瘤,這方面的報道比較多。
魏晉南北朝時期,礦物藥的應用又向前發展了一步,公元502年左右,梁代陶弘景著稱成《本草經集注》,陶弘景以《神農本草經》為藍本,參考《名醫別錄》,精選了365種藥物整合編纂而成,記載了730種藥物,其中礦物藥已達91種,第一次將礦物藥單獨列出, 對魏晉以來300多年的中藥學成就進行了總結,是我國古代藥學史上的重要著作,代表了當時卓越的本草學成就,在中醫藥發展歷程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后世本草學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現將其中與治療腫瘤相關的礦物藥舉例如下。
雄黃:甘,大溫,有毒,治積聚,中惡,腹痛。
芒硝:味辛,苦,大寒,主治五臟積聚,除邪氣,破留血。
礜石:味甘,有毒,破積聚,痼冷腹痛,去鼻中息肉。
另外,書中出現了治療積聚的方劑。
積聚癥瘕方:空青,樸硝,芒硝,硫磺 礜石。
惡瘡:雄黃,雌黃,硫黃。
到了唐代,隨著中國社會再次進入鼎盛時期,中醫的發展也迎來了高光時刻,其中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在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兩書中收錄了大量的礦物藥,包括方劑和臨床經驗,其中《千金翼方》收入礦物藥86種,現就礦物藥和相關方劑茲舉數例如下。
《千金翼方》
雄黃:“味甘,苦,大溫,有毒,主寒熱,惡瘡,疽痔,積聚,癖氣,中惡。
硇砂:味咸,苦,辛,有毒,主積聚,破結血,去惡肉,生好肌。
礬石:味酸寒,無毒,主寒熱,陰蝕,惡瘡。
《千金要方*卷十一*肝臟*堅癥積聚第五》
太一神明陷冰丸:治諸疾,破積聚,心下支滿,寒熱鬼注,方中共有24味藥,包括雄黃,丹沙,礜石三種礦物藥。
耆婆萬病丸:治七種癖塊,五臟滯氣……積聚不消,萬病悉除,說無窮盡,故稱萬病丸,方中共30味藥,含有朱砂,雄黃,兩種礦物藥。
硝石大丸:治十二癥瘕……而腹中有癥瘕實者,當先服大丸下之,方中含有硝石。
其中的耆婆萬病丸對后世影響較大,至今在臨床上仍有許多醫生在使用。
歷史發展到明代,中醫學的發展又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名醫輩出,礦物藥在臨床應用上更加廣泛和成熟,主要有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和外科名醫陳實功在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李時珍在他的著作《本草綱目》中收錄藥物1892種,其中礦物藥161種,在前人的基礎上,李時珍對礦物藥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有著深刻而獨到的認識《本草綱目*卷八*金石部目錄》言:“石者,氣之核,土之骨也,大則為山巖,細則為砂塵,其精者,為金為玉,其毒者,為礜為砒,氣之凝也,則結而為丹青,氣之化也,則液而為礬汞,其變也,或自柔而剛,乳鹵成石是也,或自動而靜,草木成石是也,飛走含靈之為石。自有情而之無情也,雷震星隕之為石,自無形而成有形也,金石雖若玩物,而造化無窮焉”。
《本草綱目》在礦物藥治療腫瘤方面,就其主要內容舉例如下:
水銀粉(輕粉):氣味辛,冷,無毒,主治:通大腸轉小兒疳并瘰疬…….治痰涎,積滯,水腫,臌脹,毒瘡,其性走而不守,善劫痰涎,消積滯,故水腫,風寒,濕熱,毒瘡被劫,涎從齒齦而出,邪郁為之暫開,而痰因之亦愈。
雄黃:苦,平,寒,有毒,主治:寒熱,鼠瘺,惡瘡,疽痔,死肌,積聚癖氣。時珍曰:“五毒藥,治緩疽惡瘡,蝕惡肉,夫雄黃乃治瘡,殺毒要藥也,積聚諸病用之有殊功”。
砒石(信石),煉者名砒霜,氣味苦,酸,暖,有毒,時珍曰:辛,酸,大熱,有大毒。
主治:蝕癰疽敗肉,砒乃大熱大毒之藥,而砒霜之毒尤烈,凡痰瘧,齁喘用此,真有劫病立地之效。
硇砂:氣味咸,苦,辛溫,有毒,主治:噎膈癥瘕。
時珍曰:“硇砂大熱有毒之物,噎膈反胃,積塊內癥之病用之則有神功,蓋此疾皆起于七情飲食所致,痰氣郁結,遂成有形,妨凝道路,吐食痛脹,非此物化消,豈能去之”。
《本草綱目》除了在單味藥中論述了礦物藥治療腫瘤的功效外,在疾病目錄中,還提出了許多治療腫瘤的方劑,如雄黃條下,“癥瘕積聚去三尸,益氣延年卻老,雄黃二兩為末,水飛九度入新竹筒內,以蒸餅一塊塞口,蒸七度用好粉脂一兩和丸綠豆大,每服七丸,酒下,日三服”,這樣的偏方和方劑還有很多,因篇幅所限,不一一例舉。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本草綱目》不但在收錄礦物藥方面種類較以前有很大增加,更主要的是在臨床方面又增加了豐富的內容,走向了成熟,為后來的醫家在用礦物藥治療腫瘤方面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陳實功和《外科正宗》
在礦物藥治療腫瘤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并形成系統治療方法和系列方劑,而且對后代影響巨大,首推外科名醫陳實功和他的著作《外科正宗》。
陳實功,明代著名外科醫家,因究心《素問》《難經》諸書,后專心研究外科,治病辨證精細,用藥恰當,大江南北活人無數,提出內外并治,瀉毒外出為第一要務,結合自己豐富的外科臨證經驗,著成《外科正宗》一書,成為中醫外科史上第一大學派“正宗派”的創始人,他治療腫瘤的礦物藥方劑比較著名的有兩首,蟾酥丸和梅花五氣丹。
蟾酥丸:組成:蟾酥,輕粉,雄黃,枯礬,寒水石,銅綠,乳香,沒藥,膽礬,麝香,蝸牛,朱砂。
主治:疔瘡發背,腦疽,乳癰,附骨,臀,腿等疽,一切惡癥歹瘡,書中說:“真有回生之功,乃惡癥中至寶丹也”。
蟾酥丸對我國中醫界影響較大,至今仍在臨床中用于治療各種腫瘤,經過不斷的改進,療效更加明確,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梅花五氣丹:組成:梅花片,當門麝,輕粉,辰砂,乳香,沒藥,血竭,雄黃,蟾酥。
主治:腦疽,發背,諸般疔腫,筋骨疼痛。
書中說,“如暗疔人所不知覺及知覺而失活者,毒氣入里人便昏沉,一中便倒,不難依法服藥,藥氣到心,其功如湯潑雪,患者即便蘇醒,此為外科第一奇方也”。
從以上可以看出,到了明代,隨著中醫發展到高峰,各學科逐漸成熟,臨床經驗不斷積累和豐富,無論礦物藥還是其它種類的中藥都進入了成熟階段,給后人提供了堅實的臨床基礎。
到了清代,中醫的發展再次進入了高峰時期,各科無論是內,外,婦,兒還是中藥學都已經基本成型,同樣取得了更加偉大的成就,其中代表性著作《醫宗金鑒》是在宮廷御醫吳謙領銜編撰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醫學著作,它代表著清代醫學較高的水平,其中《外科心法要訣》收錄了許多礦物藥治療腫瘤的方劑,舉例如下:
蟾酥丸:本方與《外科正宗》方基本相同,方歌中云“蟾酥丸治諸疔毒,初起惡瘡皆可逐,內服驅毒發汗速。
黍米寸金丹:方中含有輕粉,雄黃,硇砂,水銀,書中說:“此方乃異人所傳,又能治發背癰疽,遍身壅腫,附骨癰疽等證,不分表里,老幼,輕重,并宜服之“,方歌中云,“黍米寸金奇效方,癰疽發背服之良”。
建國以來,礦物藥在治療腫瘤方面的應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礦物藥的研究和應用得到了很大發展,在應用現代技術研究礦物藥成分,藥理實驗,中西醫結合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特別是化學分析的應用使礦物藥的研究和應用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醫在運用礦物藥治療腫瘤方面也同樣取得了很大進展,除砒霜在治療白血病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外,其它礦物藥如硇砂治療食道癌,雄黃治療白血病,砒霜治療肺癌,肝癌,輕粉,紅粉治療各類腫瘤均有很多文獻報道和著作,現擇其要點分述如下。
《中華本草》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1999年第一版)
本書收錄中藥8980種,礦物藥114種。
砒霜條下:藥性,味辛酸,性熱,有大毒,歸脾,胃,肺,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蝕瘡去腐,殺蟲,截痰,截瘧,主治痔瘡,瘰疬,癰疽惡瘡,走馬牙疳。
雄黃:藥性:味辛 苦,性溫,有毒,歸肝,胃經。
功能與主治:解毒殺蟲,燥濕祛痰。主治:癰疽疔瘡,走馬牙疳,喉風喉痹,濕毒瘡。
硇砂:藥性:味咸,苦,辛,性溫有毒,歸肝,脾,胃經。
功能與主治:消積軟堅,化腐生肌,主治癥瘕積聚,噎膈反胃,喉痹腫痛,癰腫,瘰疬。
輕粉:藥性,味辛,性寒,有毒,歸肝,腎,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內服祛痰,逐水通便。
輕粉內服有劫痰利水,消積通便之效。
《抗癌中草藥大詞典》
主編:劉春安,彭明,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
本書收錄了砒霜,雄黃,輕粉等礦物藥在治療腫瘤方面的臨床應用,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列舉,以下各著作同。
《雄黃砒霜及其復方治療白血病的現代研究》
作者:黃世林,向陽,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治癌秘方-我治癌34年醫案》
孫秉嚴著,華齡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已故名老中醫孫秉嚴用雄黃,輕粉等礦物藥在治療腫瘤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他的著作中詳細介紹了許多典型病例,參考價值較大。
以上,對礦物藥在治療腫瘤方面從歷史到當代做了一個簡略的回顧,由于篇幅所限還有很多重要著作和成果不能一一列出,難免掛一漏萬。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礦物藥在治療腫瘤方面均有顯著的療效,是治療腫瘤不可或缺的主要藥物。
以毒攻毒是治療腫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目前,中醫治療腫瘤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扶正固本,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以毒攻毒,化痰祛濕等,其中以毒攻毒是主要治療方法之一,所謂以毒攻毒是用有毒中藥,礦物藥如砒霜,雄黃,動物藥如全蝎,蜈蚣,植物藥如白花蛇草,半枝蓮等治療腫瘤,治療腫瘤為什么要以毒攻毒?這是由腫瘤的性質所決定的。
毒的本義為“害”
在中醫學中‚毒邪是一種致病廣泛的因素‚《素問·生氣通天論》:“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素問·刺法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可見‚《內經》毒邪的概念是指有強烈致病作用對人體毒害很深的邪氣。
毒的原始本義是指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或因素,《易·噬嗑卦》:“噬臘肉遇毒”‚孔穎達疏:“毒者,苦惡之物”,‚這里的毒實際上是指有害物質,《廣雅·釋詁二》:“毒‚猶惡也”,‚《尚書·盤庚上》:“乃不畏戎毒于遠邇”,‚孔穎達疏:“其意言不徒則有毒,‚毒為禍患也”,‚此指邪毒之氣,‚可見毒的本義是指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或致病因素,毒邪的性質和來源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邪之甚者為“毒”:
《素問·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故少陽在泉,寒毒不生”,王冰注:“夫毒者‚皆五行標盛暴烈之氣所為也”,‚由此可見,邪氣過盛即可化毒,對人體造成危害。
劉完素《傷寒直格·卷中*傷寒總評*主療》“凡世俗所謂陰毒諸癥者,以《素問》造化驗之,‚皆陽熱亢極之證,但蓄熱極深在內,而身表有似陰寒也”。‚
2, 邪之蓄積蘊久為“毒”‚
如果邪氣長時間蓄積于人體內留而不走‚久而不去‚同樣可以化毒‚從而對人體造成嚴重危害,華佗《中藏經*卷上* 癰疽瘡腫第四十一》“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則生矣,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者也,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發于內者,五臟之毒也、感于六腑則易治,感于五臟則難瘳也”。
《金匱要略心典·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毒者‚邪氣蘊蓄不解之謂”。‚
《雜病源流犀燭·陰毒陽毒源流》:“然邪在陽經‚久而熾盛則為毒‚故有陽毒之病,蓋陰毒云者,乃寒邪直中陰經,‚久而不解斯成毒也”。‚
腫瘤屬毒邪為患,邪氣偏盛
《靈樞*寒熱》
““瘰疬在于頸腋也,此皆鼠瘺寒熱毒氣也”。
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附補遺》·卷二十二·發癌方論》有云:“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 …毒根深藏‚穿孔透里”
《外科正宗·臟毒論第二十九》:“夫臟毒者‚醇酒厚味‚勤勞辛苦‚蘊毒流注肛門結成腫塊”‚
《諸病源侯論*卷四十二*妊娠咽喉身體著毒腫候》
“毒腫者,是風邪厲毒之氣,客人肌肉,博于血氣,積聚所成。然邪毒傷人無有定處,隨經絡虛處而留止之,故或著身體,或著咽喉,但毒之所停,血則痞澀,血氣與邪相搏,故成腫也”。
由此可見‚腫瘤是毒邪為病。
藥之本義---毒
我們常說,是藥三分毒,也就是說凡藥都有毒性,只不過毒性有大小之分,實際上,中醫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在中醫學中,從廣義上說藥就是毒,藥皆有偏性。
《周禮·天官冢宰*醫師》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
鄭弦注:“毒藥,藥之辛苦者”。
《素問*藏氣法時論》:“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王冰注:藥謂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蟲魚,鳥獸之類,皆可以祛邪養正者也,然辟邪安正,唯毒乃能”。
《類經*卷十二*論治類》:“”病生于內,故非針灸,按導所能治,而宜用毒藥也,毒藥者,總括為藥餌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稱為毒藥”。
藥物的偏性謂之毒
藥物的偏性是指藥物作用的強弱,《素問*五常政大論》:“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10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這是根據藥物的治療作用的大小分為大毒,長毒,小毒,無毒四種,
《神農本草經》以藥物的偏性強弱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神農本草經*卷一*序錄》:“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因地,多毒,不可久服,御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中有毒的藥物多為攻邪療疾,藥性峻猛,無毒者多為藥性柔緩,可以久服補益的藥物,其中的毒性就是指藥物作用的大小,強弱,輕重,剛柔,緩急,也就是藥物的偏性。
清*鄒潤安《本經疏證*丹砂》:“凡用藥,取其稟賦之偏,以救人之陰陽偏盛也,是故藥物之性無有不偏者”。
清*景日昣《嵩崖尊生*藥性皆偏論》:“一藥之生,其得寒熱溫涼之氣,各有偏性,以成其體質,故曰藥,藥者,毒之謂,設不偏則不可以救病之偏矣”。
在后世的醫家中,關于藥物偏性為毒,以明*張景岳說的最為明白。
《類經·卷十四*疾病類·五臟病氣法時》:“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有偏也,‚蓋氣味之正者‚谷食之屬是也,‚所以養人之正氣,‚其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祛人之邪氣,‚其為故也,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耳,欲救其偏,則惟氣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
由此可見,藥以治病因偏為能,治病就是祛除偏盛之邪氣,補偏救弊‚平衡陰陽,并無神秘之處,干姜,附子辛熱,可散寒溫陽,大黃,芒硝寒涼。可瀉下清熱,也就是《素問·至真要大論》所云:“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
以毒攻毒就是以偏糾偏,補偏救弊,平衡陰陽。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以毒攻毒就是利用有毒中藥的偏性來糾正腫瘤毒邪對人體造成的損害,達到以偏糾偏,陰陽平衡,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從而使人體恢復健康,這就是以毒攻毒治療腫瘤有效的基本原理。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認為有毒礦物藥之所以在治療腫瘤方面有突出的療效,關鍵是由它的特殊性,藥性的剛柔及毒性,也就是偏性所決定的,在這一點上,比動物藥如全蟲,蜈蚣,植物藥如白花蛇草,半枝蓮等在治療腫瘤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從我個人多年用礦物藥治療腫瘤的經驗上來看也是這樣,有朋友。治療癌癥不但可以殺滅癌細胞,而且還可以將壞死的癌組織排出來。例如中心型肺癌,胃癌,腸癌,宮頸癌。都可以排出來,在我的網站上有許多臨床病例和排出來的壞死腫瘤組織的照片,這也是我為什么主張要深入研究礦物藥治療腫瘤的主要原因。
目前存在的問題是,許多人對用有毒礦物藥治療腫瘤擔心中毒,實際上,根據我個人的臨床經驗,如果在用量上把握好的話,患者是不會中毒的,這方面要特別遵守《中華本草》有關礦物藥用量的規定,例如砒霜:用法用量:1-3mg,入丸散,使用注意,本品大毒,內服宜慎,雄黃:內服0.05-0.1g,入丸散用,本品不入湯劑。內服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多服,孕婦及陰虧血虛者禁服。類似這樣的內容還有很多,篇幅所限不一一列舉。
在把握好用量的同時,在治療上要中病即止,如《素問*五常政大論》“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卷15*辯可下病脈證篇》“凡可下者用湯藥勝丸散,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儒門事親*凡在上者皆可以吐式》“湧吐之藥,或丸或散,中病則止,不必盡劑,過則傷人”。
我們如果掌握以上的用藥原則,在臨床用藥中就不會中毒。
小結
礦物藥是一座偉大的寶庫,用礦物藥治療腫瘤歷史悠久,療效突出,但還有更多的對腫瘤有效的礦物藥至今不被我們所認知,值得我們努力的加以挖掘和研究,以造福更多的腫瘤患者。